888集团官网入口第二是“爽”,终于和大学建筑史里看到的人物对话并被其指导学习,收获颇多。
课程结束,我的studio作品“Super city”作为RMIT & Zaha hadid architects 项目成果参与威尼斯双年展,主题是未来人居,那时这四个字在国内尚且没有太多风浪,少有人听闻,颇有些前沿。
四年过去,未来人居的风吹到国内,头部高校如清华等开设相关研究生课程,再和学生上课也开始频频提及这四个字,未来人居彻底成了国内外升学申请的重要领域。
倡导多元化设计思路,强调批判性思考,除了建筑本身还希望带领学生以服务流程的视角看待建筑新定位
帮助学生斩获多个头部院校offer,包括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UCLA,罗德岛艺术设计学院,UCL、AA、爱丁堡,米理,港大等
不同于国外在多年前就开始探索未来设计与相关建筑领域作品,国内即使如清华等高校,官网也介绍道“未来人居设计,是未来人居学科的起步项目”,正处于起步阶段:
如此急匆匆地开设相关专业与培养具体人才,与其说是国内观念跟上国外发展脚步,不如说国内科技的急速发展正在倒推理念快速进步。
有两条新闻不知道同学有没有关注,第一是小鹏智能电动飞行汽车在成都淮州机场完成中国西南首飞,也就是说载人无人机飞行驾驶成为可能:
虽然目前看来只是低空经济领域的事情,但从建筑的角度来看,整个空间使用法则也会迎来改变,未来新的建筑空间思维正在诞生。
举个例子,我们当前的建筑遵循从下往上建造原则,电梯、楼梯、逃生通道等路线都得准确规划。
像一个集装箱一样,一个箱子代表一个空间,两个箱子拼在一起成了大平层,如果往上加一层就成了复式,而这个高度也能根据需求往上添加,根据人们住房需求自行建成不一样的大楼。
如PUMA CITY(集装箱商店)这样 图源: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教育委员会
这种背景下建筑就会与交互、编码、数字化高度结合,建造就像一场数字化计算,模块生成也是一种参数调节。
所以无论大家未来是否想升学海外UCL、AA,还是国内清华、同济等院校,未来人居都很可能成为建筑转型大方向,建议大家根据自身情况考虑往这个方向探索、研究、发展。
经济周期就是一场轮回,建筑进入低估也会有一天上扬,但是比起等待行业复苏再次发展,有一条更好的“捷径”同样很值得各位同学参考,即看看身处相似时代背景下,经济下行时日本建筑设计师(欧美也可以结合考虑)都在做什么。
作为联合国自2000年列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设计创作主题,基本是海外留学申请的重点区域。
而在近两年,国内不少高校也开始大规模纳入相关题目,比如今年江南大学保研夏令营中全体设计专业都以此为题进行设计。
可持续方向上,我也曾参与过设计院的项目,虽然上面有明确指令说要做可持续设计,但纸上写着节能减排,实际上哪里节能哪里减排没人说得清。
比如可持续建筑设计的代表Apple Park,设计融入自然,园区80%面积由绿地组成,屋顶是史上最大的碳钎维独立屋顶,为建筑提供大部分电力能源:
主楼采用独特屋檐设计与空心楼板提升建筑通风保暖性能,让大楼内一年中9个月的时间无需使用空调,实现节能减排:
目前我国正在迈入城市规划与资源再整合利用阶段,北京、上海等地都在推行相关政策。只是在技术与当地适应性上,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说起再改造大家应该不陌生,小的时候多多少少看过日本大火节目《全能住宅改造王》,这档节目也不知成了多少人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梦。
节目推出的时间节点很微妙,正逢日本房屋住龄50年,经济下行下旧房降价,二手房数量众多,这与我国状况逐渐贴合。
而除了房屋内部动线改造外,作为“衣食住行”民生大事中的第三项,随着人们对另外三样越发挑剔,居住与建筑也会开始被探寻更多精神、文化需求。
比如目前海外的老建筑改造需要保留当地风情传承特色,而国内今年北师大未来学院推出的设计主题就要求学生围绕海岛文化进行设计。在不远的将来,建筑与文化、文旅、当地特色的结合,会成为越发重要的发展领域。
想做到这一点,纸上得来终觉浅,终究要进行实地考量。聊到这,就涉及为什么说,建筑生必须读研这件事了。
一名建筑设计生,大一学建筑史,了解大师经典作品,进行基础美术、物理、数学、高数等学习;大二设计简单建筑单体,如别墅、幼儿园;
大三开始尝试大规模设计,如大学活动中心,涉及路线规划如清洁、做饭、垃圾运输、员工走动、消防等路线设计,并参加一些竞赛;大四集中精力参加竞赛、实习与相关设计论文产出。
如此强度下,学生只能对不同方向内容有个基本认识,论实打实专注往某个方向去实地做建筑设计,至少都得到研究生阶段。
所以无论是国内外,研究生都是以项目制为主,为的是让学生有机会把本科学的知识实践出来。学生会跟随老师到村里生活、调研、采风、根据当地文化去设计相应建筑或提出改造方案。熟知某一带建筑特色与设计思路。
如同济大学就牵头规划设计了马伏熹云湾乡村振兴师范项目建设 图源:闽北日报
回看现实,国内正度过高速发展大力基建阶段,每个城市需要打造自己的IP与人设。
同样是经济发展,广州作为沿海城市与对外港口,从清朝起就已经有对外贸易并缓慢形成自己文化底蕴,所以在改革开放后对外包容性强,对内也能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与传统习俗。
深圳的发展则突然许多,从渔村迅速建设为大都市,人口多为打工人群流动性强,没有太多文化在此聚集并发展。因此旅游景点也都是四处摘取,多为世界之窗、海滨公园这种高度同质化的存在。
那么建筑发展上会更注重未来科技感,也会在智能建造与交互式新建筑有更多尝试。
而换到一些更内陆的地区,如云南等地,一方面内地在信息交流上更保守,另外作为传统村落资源数量位居全国首位的地区,云南特点在于多样的民族文化带动的乡村振兴与文旅发展。
布朗族的“林茶共生”、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环洱海乡愁文化带、元阳哈尼梯田的阿者科村等等,构成奇妙民居建筑文化遗产。
为了拿到这些当地实践的机会,跳出一致性与固定化的建筑设计思路,正在成为建筑升学与建筑就业中越发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想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大家本科阶段四处采风探索,以及研究生时期跟着老师进行项目实践。
而在升学路上,无论是数智化建筑新方向设计,我曾经学过的未来设计知识,还是国内我走访45个城市积累的当地设计特色,都愿意将其化作教学资源,与各位同学共同奔赴升学建筑探索之路。